来访登记 |数字校园 |网络教学平台 |电子邮箱 |办公OA |网上缴费 |一网通办 |校园风景 |人才招聘 |采购信息
信息公开 校长信箱 书记信箱 校历表
水电要闻
水电要闻
  • 校园要闻
  • 部门动态
  • 社会热点

2025年大学生网络文化节+教师+优秀工作案例+防骗“微发酵”:从个案到全域的高校网络育人 “加减乘除”模式

作者:作者:丁丽丽、黄家万、赵丹来源: 发布时间:2025-08-12点击数:

一、案例简介

P同学(化名),女,2023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性格敏感,重视友情。2024年3月,P在宿舍收到一位“发小”的QQ消息,对方谎称突发疾病急需借款,并准确说出其个人信息,令其深信不疑。P先后两次通过微信转账共计2000元,后电话核实发现好友QQ被盗,意识到被骗后情绪低落、自责焦虑。在室友劝导下,P主动向辅导员求助。辅导员及时安抚其情绪,协助报警并联系心理中心开展心理疏导。随后以此事件为契机组织防诈骗教育,引导学生提升风险防范意识。P同学在多方帮助下逐步恢复,并积极参与反诈宣传,用自身经历提醒同学引以为戒。

二、项目主题和思路

面对大学生群体日益严峻的网络诈骗风险挑战,项目以辅导员实际工作中处理的一起诈骗案例为契机,探索从一线个案干预出发,构建高校网络育人的系统路径,推动网络安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将个案转化为全域机制,逐步形成了“处置一例、教育一班、影响一群”的育人扩散模式,构建起从个体帮扶到群体引导、从应急处置到系统治理的全过程工作体系。

项目坚持“以生为本、预防为先、精准干预、系统协同”的核心理念,提炼并应用“加减乘除”四维策略,构建出“快速响应—情感介入—心理支持—全面覆盖”的全链条工作机制。具体而言,“加法”指强化教育宣传,扩大覆盖面;“减法”指优化流程,减少风险盲区;“乘法”指整合资源,发挥协同效应;“除法”指消除隐患,前置防控关口。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个案干预与群体教育相补充的方式,实现网络安全教育从被动应急向主动育人转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机制


三、实施方法和过程

在处置P同学遭遇网络诈骗事件的过程中,我们以“加减乘除”工作法为指导,系统开展了四个层面的干预工作(如图2):

(一)快响应:以“速度”识别认知偏差,及时引导修正

接到求助后,辅导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秉持“先情绪后事情”的原则,首先安抚P同学情绪,待其平静后引导其详细复盘受骗全过程。通过“为什么轻信?”“如何验证真伪?”“类似情况该怎么处理?”等三个层次的递进式提问激发主动思考。24小时内,安排P同学参与反诈情景模拟演练,在仿真的网络社交场景中,通过角色扮演和实操训练,提升其对诈骗话术的识别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建立“三日跟进”机制,巩固认知修正效果。

(二)暖介入:以“温度”强化情感支持,疏导依赖误区

在全面了解P同学生长于单亲家庭、重视友情却缺乏理性判断的情况后,制定了“温暖守护”计划。辅导员坚持每日课前问候、每周两次深度交流,通过持续关注建立稳固的信任关系。同时,根据其特长和能力特点,引导其参与班级活动策划、院系竞赛组织等实务工作,让其在集体协作中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此外,还秘密动员其好友组成“友爱支持小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给予正向陪伴,帮助其构建多元健康的情感支持系统,减少对单一关系的过度依赖。

(三)强支撑:以“密度”构建心理闭环,提升应对韧性

针对P同学被骗后出现的焦虑、自责等情绪问题,迅速启动“三位一体”心理支持体系:辅导员负责日常情绪观察和陪伴,每周进行2次正式谈话和多次非正式接触;心理中心专业教师在24小时内介入,提供每周1次的专业咨询,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其重构理性思维;选拔培训同班级3名朋辈志愿者,提供日常陪伴和互助支持。通过“正式干预+日常守护”双通道模式,建立心理支持台账,定期评估干预效果,动态调整方案,显著提升了P同学的心理弹性和应对能力。

(四)拓覆盖:以“广度”延伸教育触角,完善协同机制

P同学的案例进行脱敏处理后,转化为多层次宣传教育资源:与保卫处合作编制《大学生防骗指南》手册和电子课件;与心理中心共同开发《网络诈骗受害者心理调适》系列微课;在班级设立“防诈提醒角”,每周更新诈骗案例和防范提示。同时,构建了“宿舍-班级-学院”三级宣传网络:培训宿舍长作为安全信息员,负责日常提醒;组建班级防诈宣传队,定期开展主题活动;与学院新媒体中心合作,推出“反诈进行时”系列推文。此外,还建立了月度联席会议制度,联合保卫处、心理中心、各学院共同研判新型诈骗手法,商讨防范对策,推动防诈教育从个案处置向系统防治转变,实现了“处置一例、教育一片”的辐射效果。

通过上述四个维度的系统干预,不仅有效帮助P同学从受骗经历中恢复,更重要的是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防骗教育体系,提升了整体育人效果。

四、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主要成效

1.“加法”成效:个案教育效应显著扩大

P同学案例为原型,开发《大学生防骗警示案例集》,推送文章12篇,阅读量超2万人次。布置“防诈宣传角”36个,举办“反诈进校园”活动4场,参与学生3000余人,真正实现了“用一个案例教育一群人”的辐射效果。

2.“减法”成效:风险防控盲区有效压缩

建立学生网络行为风险预警机制,成功识别干预高风险学生12人。推行“无标签化”关怀模式,本学期网络诈骗发案率下降45%,预防成效显著。

3.“乘法”成效:协同育人效应倍增

整合心理中心、团委、保卫处等多方资源,开展融合活动8场,举办校园反诈竞赛2届。建立“学校-家庭-朋辈”三级支持网络,学生自我防护意识测评得分提升32%,协同效应明显。

4.“除法”成效:机制盲区得到有效剥离

建立每月诈骗话术推送机制,累计发布预警信息24期。建立心理高危学生档案库,推动防诈教育常态化,形成长效机制,整体防控水平显著提升。

(二)经验总结

1.氛围营造是关键

借鉴“泡菜理论”,在实践中着力营造浸润式的防骗文化氛围。通过设立“防诈宣传角”、推送真实案例、开展情景模拟等多元方式,将防骗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风险防范意识,如同卤水慢慢渗透至泡菜每一个细胞般自然且深刻。这种持续性的环境浸润,比单纯的知识讲授更能让学生内化防范意识,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

2.系统思维是基础

学生行为问题是长期认知偏差、心理漏洞与机制疏漏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用系统思维和方法进行全面干预。本案例将个体心理疏导、群体教育引导和制度机制建设有机结合,形成了多维度、立体化的干预体系。

3.资源整合是保障

充分发挥辅导员的统筹协调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通过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4.长效机制是根本

建立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和制度保障,确保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避免运动式、一阵风的工作方式。将临时性的应急处理转化为长期性的育人机制,实现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一)深化“加法”路径,打造立体化教育宣传格局

开发多元且贴合学生认知的宣传产品,如防骗短视频、漫画等,增强感染力。系统建设“大学生网络诈骗典型案例库”,定期更新并通过多渠道精准推送。深化校警合作,每学期举办“反诈宣传周”等活动,打造校园安全品牌,形成持续性氛围。

(二)优化“减法”机制,提升预警监测精准效能

完善基于数据驱动的预警机制,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多维度风险评估模型,实现早期识别与分级干预。加强辅导员专项培训,提升其风险研判和心理疏导能力,减少“标签化”干预,营造良好成长环境。同时,开发智能化预警平台,提高实时监测和应急响应效率。

(三)强化“乘法”效应,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

建立跨部门常态化联席工作机制,推动学工、保卫等多部门深度融合。增强家校协同,开发面向家长的网络安全教育线上课程,提升家庭防护意识。实施“朋辈防骗导师”计划,培养骨干学生,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构建“学校—家庭—学生”三级联动育人网络。

(四)完善“除法”措施,实现机制盲区动态清零

建立防骗教育工作定期评估与反馈机制,每学期末评估成效,查找盲区并优化方案。完善重点关注学生档案库动态管理,加强对特殊群体的精准关怀。推动网络素养教育纳入新生必修环节,实现防骗教育从“活动化”向“课程化”“常态化”转变,消除机制盲区。

(五)推进数智赋能,构建智慧防骗新生态

建设集教育、测评、预警、干预于一体的智能化防骗教育平台,依托AI算法实现个性化推送和学习路径规划。开发虚拟仿真训练系统,构建仿真诈骗场景,提升学生应对能力。利用校园大数据分析诈骗规律,形成报告,为精准宣传教育提供决策支持,提升工作前瞻性和智能化水平。

通过以上措施的深化实施,我们将持续完善大学校园“加减乘除”工作模式,推动防骗教育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从单向灌输向环境浸润、从分散活动向系统治理转变,最终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智能化的校园防骗新生态(总体逻辑框架见图3)。


上一条:2025年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大思政视域下数字化赋能网络+实践协同 育人新范式研究

下一条:2025年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优秀工作案例+育才兴产 智绘兴村——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三维赋能、五链协同”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