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文件《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提到要“全面推进智能化,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包括“布局一批前瞻性研究课题,有序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新范式,推动大模型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关键在人,而青年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有生力量。教育部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发挥高校优势,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全面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实施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七大行动。”当前,国家鼓励青年大学生深入基层,青年大学生肩负着参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配以数字化手段,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实践、数字+实践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同时,结合社会实践加强高校师生社会服务意识。本项目研究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鲁班志愿服务团”为例,从文化认同、担当、引领,传承、创造等维度,通过美育教育、劳动教育、实践教育等多元组合研究,进而赋能乡村振兴。其一,结合广西民族地区区域优势,建筑专业以民族文化为依托,将民族文化融入专业教育当中,配合学院专业发展。另一方面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神,培养“鲁班”工匠精神。其三,融入数字化建设,多维度释放成果效能。让学生进一步提高专业意识,主人翁意识,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和文化认同,提倡融合式的专业特色提高学生专业眼界,在广大的基层舞台上传承鲁班工匠精神。
一、案例背景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我国农村地区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就;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一砖一瓦都是文化沉淀的史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乡村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然而,在众多少数民族村寨的建设和发展中不仅仅是经济和物质层面的振兴,更包括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提升。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鲁班精神,是中国百业能工巧匠们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敢于创新的精神价值代表,与乡村振兴的需求不谋而合。在乡村振兴伟大历史进程中,通过职业教育的深入开展,注重实践教学、创新能力、数字化能力培养,发扬和传承鲁班精神,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青年大学生成为建设祖国的中坚力量。
二、主要做法
(一)构建“鲁班”文化品牌IP
一是依托建筑文化实践基地,将以鲁班精神代表的工匠文化、以精湛技艺为代表的创新文化、以建筑实物为代表美育文化、以农耕文化为代表的劳育文化、以人工智能代表的数字文化、以网络平台矩阵代表网络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让鲁班文化浸润整个校园。二是举办鲁班文化艺术节,为传承和弘扬鲁班文化搭建良好平台,以线上+线下的形式集中展示民族木构建筑营造和竹建筑搭建、蓝染技艺、竹元素茶室设计、蓝染元素室内空间设计、竹编技艺、旧物维修彩绘、建筑技能实操、民族农耕、古建筑仿制与维护、古建筑技艺展示、数字化空间技术等,帮助学生树立坚实的专业自信与认同感,锤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三是成立鲁班志愿服务团,为建筑行业、企业、乡村、师生提供线上咨询与培训+线下实操与志愿服务,增强对学生服务社会能力和责任意识的教育培养,为锻造既具备深厚文化素养又拥有高超技能的高素质建筑人才充电蓄能。
(二)融合专业技艺,提升创新实践
其一,将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定期组织各类建筑文化讲座和工作坊,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到建筑的魅力和鲁班精神的传承,积极推广“扎染”“竹编”“木构建筑”等非遗项目,开展数字化测绘技能实操、古建筑测绘、古建筑村落保护等社会实践活动,利用专业技能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为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做好谋篇布局。其二,充分发挥鲁班服务团建筑专业优势,以旧物维修改造、校园墙面彩绘、井盖涂鸦、民族建筑室内装饰、数字测绘等为主轴策划各类实践活动,倾力打造独具特色的鲁班建筑文化“空间”,展示各种建筑模型和手工艺品,发挥专业特长,协助学校后勤管理部门为师生提供宿舍墙体维护、家具维修志愿服务活动。其三,结合高校各类主题教育,通过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摄影、短视频等实践活动,把网络思政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呈现,打造具有鲁班特色的网络文化“空间”。其四,积极深入民族村寨,与当地村民共同传承和弘扬民族木构技艺,组织开展古建筑测绘、木构建筑维护、墙面彩绘、井盖涂鸦等富有民族特色的实践活动,将乡村的墙面变成了传播文化的生动载体,不断增强当地村民及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融合技术革新,增强专业技能
以建筑专业工作过程知识竞赛、技能培训、专业技术讲解大赛等活动为载体,通过融合技术技能类活动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让学生成为活动的组织者,也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依托建筑工程实训中心开展专业实训,鲁班服务团结合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工程材料检测中心、元宇宙智能测绘中心等多个专业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成立“一帮一”学习互助小组,由专业能力突出的学生带领专业能力稍弱的学生进行专业实训,促进学生技能技术整体提升。
推动数据化赋能技术,增强师生的数字素养。《2025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中进一步明确数字素养需涵盖 “数据理解、算法意识与数字伦理等更高阶能力”。学院构建“测量+BIM+IOT”+的“检采建联管”数字孪生元宇宙一体化专业协同人才培养体系。将育人成效结合社会实践,增强学生技能实操能力。
(四)融合民族文化,彰显家国情怀
以“八桂壮乡”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积极宣传民俗文化。在“三月三”做糯米饭、打油茶,在“端午节”包粽子、做艾叶粑粑,在“中秋节”做月饼,以各种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沉浸式民俗体验活动,并在线上开展活动直播、纪录活动vlog、录制活动短视频增大活动覆盖面及影响力,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交流,形成民族传统文化为特色的“鲁班文化”。
积极培育少数民族学生,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以柳州三江侗寨等多个少数民族村寨建立校外实践基地,邀请当地非遗传承人在校内建立大师工作室,形成校内外民俗技艺技能双向联动。
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返家乡”等平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运用专业技术深入少数柳城县仫佬族民族村寨开展少数民族古建筑群测绘与保护工作。构建少数民族村寨“专业实践+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的长效模式。
三、活动成效
(一)厚植民族文化沃土,铸牢民族共同体
鲁班服务团化身“鲁班宣讲员”,将以鲁班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文化从校园传播乡村的村寨、学校、街道,师生和当地村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得到不断提升,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意识得到不断增强。学生主动担当实践,截止2025年9月,年度开展校内社区实践和志愿服务等20场主题实践活动,学生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近3000小时。团队将把实践调研资历进行整合,把民族元素融入校园文化中,开展民族木构建筑成果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游园会、“扎染”非遗进校园等各项精品活动12场。
团队指导教师编写的实践案例曾荣获2023年度全国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鲁班建筑技术服务队荣获全国2023年度大学生社团文化风采展示活动百强社团。团队指导教师指导的原创壮族三声部原生态合唱作品《孤岭达妮》、《水电之光暖万家》,合唱作品《壮美新时代》分别荣获多个区级奖项。团队指导教师编创情景剧《与鲁班穿越千年的对话》、《醉美乡村》;民族舞蹈《扁担敲响幸福歌》成为学院经典文艺作品。师生组织参与自编自导自演微电影10余部,荣获多部门市厅级奖项。
(二)搭建专业文化平台,彰显“鲁班工匠”特色
依托占地33亩的建筑文化实践基地,以鲁班精神代表的工匠文化、以精湛技艺为代表的创新文化、以建筑实物为代表美育文化、以农耕文化为代表的劳育文化、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开展“鲁班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10届,累计参与人数接近万人,师生受益超过万人,在人民网、高校之窗、广西新闻网和八桂职教网等主流媒体发表新闻报道超20余篇,培育了自媒体账号矩阵,累计发布活动有关短视频20余条,吸引了校内外网络用户观看,累计播放量超过50万次。
坚持以岗位群核心工作任务为导向,通过“岗课赛证”互融互通促学促教促改,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学院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近三年学生考取相关技能证书超2000人次。近五年学生技能竞赛共获得学生专业技能类国家级奖项8项,省部级奖项107项。
打造中小学研学基地;集专业教学、教学成果、工艺展示、传统文化宣传、成果展演、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专业特色活动,深受中小学生的青睐。截止2025年9月,共接待来自南宁市中小学学校500多人次研学团队。
(三)注重技术创新实践,专业赋能乡村建设
一是自实施第二课堂学分制以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50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5万人次。第二课堂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将自我价值的实践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二是倾力打造建筑文化艺术空间。将专业建筑美与传统的艺术作品、手工艺品和民俗文化结合,让学生们了解和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打造占地100平米的鲁班建筑文化空间,成功举办软装设计作品展、民俗活动展等活动,学校领导到场与同学们热情互动,单次参与人数达200多人次。三是积极深入民族村寨,2024年师生共赴河池市九圩镇江潭村开展“农业无人机应用”技术技能培训,为乡村道路、乡村规划、农田规划等提供测绘服务工作,累计开展现代农业技术测绘活动30余场次,受益人数1000余人。实施文旅建筑扫描测绘技术服务项目、进社区开展“测绘文化”科技讲座活动,开展“大国测绘”主题研学实践活动350人次,组织“无人机测绘”科技资源开放活动6次。
(四)绘就民族乡村画卷,数字守护文化根脉
一是团队以“理论+实践+数字”三轮驱动,将党的创新理论与乡村实际需求相结合,针对柳城县乡村振兴、文化保护等重点工作,采用“乡音宣讲+案例解读”模式,用“唠家常”的方式结合柳城仫佬族古建筑修复案例,用村民听得懂的语言解读内涵。阐释“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引发村民共鸣。二是团队参与柳城武工队活动旧址修缮工程项目,对当地多处自治区级古建筑文物保护群,用3D测绘仪与无人机测绘为施工队提供更为精确的建筑数据与成像。录制古建筑小知识科普宣传短视频10余部,将榫卯、扎染、漆扇等非遗技艺融入为青少年开设公益课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互动中浸润心灵。三是团队结合古村落旅游资源,讲解“保护古建筑从我做起”,鼓励当地青少年担任“小小文明导游”,在仫佬族古民居群开展志愿引导。并发起“文明实践青春行”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团队深入街道、村落发起“保护古建筑”等倡议,激发居民群众对弘扬宣传传统文化的参与热情。四是团队以“保护+传承+创新”为路径,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运用无人机航拍、三维建模技术,完成古建筑群结构数据采集,建立数字化档案;组织村民参与古建筑修缮实操培训,教授木构件加固、屋顶防水等基础技艺,修复古戏台雕花;提升群众保护意识。五是传统文化推广与创新实践。团队开展“非遗活态传承”系列活动;走访少数民族村寨非遗传承人、老艺人等,完成《少数民族村寨古建筑与非遗保护现状调研报告》;梳理出仫佬族木构技艺面临“传承人老龄化”“材料获取难”等5大问题;完成4处古建筑数字化档案;撰写总结报告12篇;实践日志120余篇;数字测绘数据16份;录制《一分钟了解古建筑小知识》科普短视频10余部。六是开设“古建小课堂”,通过绘画、手工等线上科普+线下实践的形式讲解古建筑知识,培养当地青少年文化认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互动中浸润心灵。
鲁班青年因时而新,锚定数字化赋能方向,在锤炼才干中勇担青年使命。将民族建筑技艺与BIM技术、数字孪生等技术深度融合,依托云端研学、数字技能平台,深化与老一辈传统工匠技术交流与文化共情,让“石榴籽精神”在数字协作中愈发紧密;参与古村落数字建档、古建民居智慧改造等项目,用“指尖上的技术”为乡村建设注入青春动能。这种“线上共学+线下实干”的模式,既淬炼了数字赋能匠心的过硬本领,更凝聚起鲁班青年共筑乡村振兴的合力,以奋斗之姿书写鲁班青年在新时代的担当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