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登记 |数字校园 |网络教学平台 |电子邮箱 |办公OA |网上缴费 |一网通办 |校园风景 |人才招聘 |采购信息
信息公开 校长信箱 书记信箱 校历表
水电要闻
水电要闻
  • 校园要闻
  • 部门动态
  • 社会热点

2025年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优秀工作案例+育才兴产 智绘兴村——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三维赋能、五链协同”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实践

作者:梁中超、覃黄兆、黄照来源: 发布时间:2025-08-12点击数: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广西水电职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教育强国建设部署,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科技、智力优势,精准对接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九圩镇六个定点帮扶村需求。学校以驻村工作队为前沿枢纽,创新构建“三维赋能”(组织赋能、人才赋能、产业赋能)与“五链协同”(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在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培育乡土人才、发展特色产业、繁荣乡村文化、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一条具有高职院校特色、可复制推广的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之路,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 探索背景:聚焦关键问题,明晰赋能路径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肩负着特殊使命。广西水电职院深刻认识到,要将教育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必须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将高校的党建与智力资源有效下沉,破解乡村基层组织薄弱与治理效能不足的难题;二是如何将职业教育专业链精准对接乡村产业链,破解特色产业升级缓慢、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三是如何将技术技能培训体系融入乡村人才需求,破解本土人才短缺、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四是如何将校园文化活力注入乡风文明建设,破解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生态环保意识待提升的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广西水电职院以派驻九圩镇肯堂村、那余村、江潭村、岜林村、北隘村、高合村的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为核心抓手,依托学校在水利、电力、机电、建筑、自动化、交通、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群优势,以及作为“全国乡村振兴产教融合联盟”成员的平台资源,决定实施以教育全方位赋能乡村“五大振兴”的系统工程。

二、 主要做法:实施“三维赋能”,推动“五链协同”

广西水电职院驻村工作队立足帮扶村实际,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实践路径。

(一) 组织赋能:党建引领铸魂,筑牢振兴堡垒

1.组织联建强核心。坚持将建强村党组织作为首要任务。充分利用学校“双创”、“双带头人”等党建品牌成果,组织学校多个二级学院和部门的党总支、党支部与6个帮扶村党支部开展“一对一”或“多对一”结对共建。扎实推进“党建+乡村振兴”主题活动,将“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与政策宣讲、技术培训、走访调研相结合,两年内开展联建活动20余次,服务党员群众8000人次,显著提升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

2.理论实践双提升。组织农村党员干部赴先进地区考察学习红色教育、乡村治理与产业发展经验8次,拓宽视野,更新观念。同时,将乡村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课堂,连续多年组织大学生党员、学生会干部通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支教支农、社会调研、文艺汇演等活动,既服务了乡村,又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锻炼中认知乡村、热爱乡村、奉献乡村。此举有效促进了肯堂村、那余村、江潭村等党支部获评星级基层党组织,确保了帮扶村党组织无软弱涣散情况。

(二) 人才赋能:教育下沉培根,激发内生动力

1.技能培训精准施教。围绕帮扶村主导产业和村民需求,整合学校师资和教学资源,开展“订单式”、“靶向式”技能培训。例如,针对肯堂村花卉种植、岜林村和高合村红薯种植与养殖业、北隘村桑蚕养殖、江潭村沃柑种植和那余村西瓜种植等,组织农业专家、技术能手开展种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和电商营销等实用技能培训,将课堂开到村头巷尾、生产基地,有效提升了农户的科学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

2.“双师”共育乡土专家。驻村工作队队员和学校专业教师组成“双师”团队,在产业帮扶项目中现场教学,手把手指导,培养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同时,联系学校后勤、工会等部门,优先采购帮扶村农产品,并引导农户参与产品品质控制与标准化生产,在实践中培养其市场意识和质量意识。

3.文化美育滋养乡风。发挥学校人文艺术类专业的育人功能,组织师生开展音乐支教、美术绘画、非遗文化(如扎染工艺)体验、“三月三”民俗活动和乡村墙体彩绘等活动,丰富留守儿童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审美素养,助力文明乡风建设。如“音乐家”支教团队带领孩子们歌唱,“艺术工匠”团队助力乡村风貌改造,美化了人居环境,留住了乡愁记忆。

(三) 产业赋能:科技驱动增效,打造特色品牌

1.精准规划“一村一品”。驻村工作队深入调研,科学谋划,指导各村立足资源禀赋,巩固传统产业,拓展新兴业态。肯堂村创新发展“环境美化+村集体经济”的月季玫瑰盆栽项目,探索“以花兴村”;岜林村发展小米、高山五谷和黑山羊等“特色农业+消费帮扶”项目;高合村实现九岭红薯产业村集体自主经营“零的突破”;江潭村持续壮大沃柑产业并推进品牌升级;北隘村集约化发展桑蚕养殖;那余村依托木材加工厂实现杉木产业分红。形成了“产业+集体经济”的多元发展模式,“3+1”特色产业覆盖率超95%。

2.科技赋能提质增效。学校发挥水利、电力、自动化等技术优势,为帮扶村引入节水灌溉、水质检测、小型水利设施维护、安全用电改造等技术,保障农业生产。探索应用信息技术,通过媒体宣传(在广西云、广西新闻网等平台发布报道18篇)为“九圩旱藕粉”、“北隘鸵鸟”、“高山红薯”、“江潭沃柑”和“肯堂玫瑰”等农特产品进行品牌塑造与市场推广,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3.消费帮扶畅通渠道。积极推动“消费帮扶金秋行动”、“党旗引领 农市大集”等活动,主动对接学校工会、后勤食堂,建立稳定的采购关系。近两年,学校食堂采购脱贫地区农产品近90万元,工会采购农特产品近200万元。不仅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更通过市场反馈促进了产业优化升级。

(四) 协同联动:汇聚资源合力,夯实发展基础

1.项目资金引进来。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各类资源,为6个帮扶村引进产业投资、基础设施(道路硬化、亮化工程、便民工程、饮水工程)、村集体经济、便民设施等项目35个,引入资金约940余万元,极大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撑。所有帮扶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10万元,其中2个村突破20万元。

2.多方力量聚起来。携手学校基层党支部、学生社团和企业党支部等10余支队伍,常态化开展健康义诊、捐资助学、政策宣讲、敬老助残等为民办实事活动。两年累计开展服务650余次,集中政策宣讲45场,举办文艺志愿活动20余场,服务8000人次,有效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 取得成效:振兴硕果盈枝,赋能效应凸显

通过“三维赋能、五链协同”模式的深入实践,广西水电职院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组织建设坚强有力:帮扶村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显著增强,多个村党支部获评星级党组织,基层战斗堡垒更加巩固。

2.产业发展提质增速:“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格局基本形成,村集体经济实力壮大,村民收入渠道拓宽,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消费帮扶成效显著,学校采购额累计近290万余元。

3.人才队伍初具规模:通过各类培训和实践锻炼,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和乡村本土人才,激发了内生发展动力。

4.乡风文明持续改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人居环境美化提升,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得以弘扬。江潭村获评区级“文明村”。

5.帮扶成效广受认可:学校连续4年在定点帮扶考核中获“好”等次,被评为“先进后盾单位”,多个帮扶村获评“先进村”。学校定点帮扶和驻村工作队先进事迹获《光明日报》等国家级、自治区级媒体宣传报道100余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展现了高校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担当与形象。

四、 经验启示与未来展望

(一) 经验启示

1.坚持党建引领是根本保证:必须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贯穿乡村振兴工作始终,才能确保正确方向,凝聚各方力量。

2.发挥院校特色是关键优势:精准对接自身专业优势与乡村发展需求,是实现教育有效赋能、不可替代的核心。

3.推动产教融合是核心路径: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深度融合,是培养落地人才、驱动产业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4.激发内生动力是长远之策:“授人以渔”远比“授人以鱼”重要,必须注重培养本土人才,增强乡村自我发展能力。

5.整合多方资源是重要支撑: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和社会力量支持,形成合力,才能有效破解乡村振兴中的瓶颈问题。

(二) 存在不足

当前实践在深度和广度上仍有提升空间:一是产教融合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校企协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可进一步提高;二是职业教育资源面向更广大村民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尚需完善;三是在推动乡村数字化、智慧化发展方面的探索刚刚起步。

(三) 下一步举措

1.深化融合机制:探索共建乡村振兴产业学院、技术技能创新平台等实体,推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与产业需求更紧密对接。

2.拓展服务面向:构建更加开放灵活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服务更多村民技能提升和终身学习。

3.赋能数字乡村:引入学校信息技术专业力量,探索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电商发展、智慧农业等方面的应用场景。

4.强化品牌建设:进一步帮助帮扶村打造具有更高市场辨识度和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提升产业效益。

5.推广成功模式:系统总结“三维赋能、五链协同”经验,争取在更广区域和不同条件下进行应用示范与推广。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坚守职业教育初心,勇担服务乡村振兴使命,不断深化教育赋能实践,为绘就壮美广西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贡献更多的“水电智慧”和“水电力量”。

上一条:2025年大学生网络文化节+教师+优秀工作案例+防骗“微发酵”:从个案到全域的高校网络育人 “加减乘除”模式

下一条:渠润心垣,E路同行——基于“治水智慧”与“O2O”融合模式化解宿舍“数字疏离”的育人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