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登记 |数字校园 |网络教学平台 |电子邮箱 |办公OA |网上缴费 |一网通办 |校园风景 |人才招聘 |采购信息
信息公开 校长信箱 书记信箱 校历表
水电要闻
水电要闻
  • 校园要闻
  • 部门动态
  • 社会热点

渠润心垣,E路同行——基于“治水智慧”与“O2O”融合模式化解宿舍“数字疏离”的育人实践

作者:王婷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15点击数:

一、项目主题与思路

项目主题

项目“渠润心垣,E路同行为主题,聚焦水利院校女生宿舍因线上建n个群导致线下人际关系“断流”的“数字疏离”现实问题。项目创新性地将水利工程“治水智慧”(因势利导、疏堵结合)当代网络思政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进行深度融合,构建了 “勘测疏浚导流固堤”四阶工作模型其核心目标在于引发矛盾的“数字暗渠”转化为滋养成长的“智慧运河”不仅有效化解宿舍矛盾更着力提升学生的“水情商”情绪管理与沟通等能力),以及“水职规”职业规划与行业认同素养致力于为行业特色院校打造一个文化底蕴与时代特色兼具的“水利+”网络思政新范式。

)项目思路

本项目源于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模式深度网络化所带来的宿舍线上活跃、线下静默这一数字疏离现象的敏锐洞察。传统说教或围堵式管理在此问题上收效甚微,故而项目从这一真实痛点出发,选取目标宿舍进行试点,旨在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在理论借鉴与方法创新上,项目跳出传统思维定式,创造性借鉴水利工程中“因势利导、疏浚固堤”的系统治理哲学,并将其转化为思政工作的方法论;同时,深度融合“O2O”模式,清晰界定线上与线下场域的不同功能定位与转换节点,力求实现“数据驱动精准识诊、平台引导疏浚情绪、实践干预重构关系、文化融合巩固成效”的协同效应。

模型构建与实施路径则遵循“问题诊断→干预实施→目标达成”的内在逻辑,精心设计了“勘测(‘O2O’诊断:识水情、测水深、析水因)---疏浚(‘O2O’引导:引流疏导、清淤化瘀)---导流(‘O2O’干预:开凿新渠、筑渠引水)---固堤(‘O2O’巩固:加固堤坝)”的四阶工作模型。该模型环环相扣,旨在形成一个从精准识别到长效巩固的育人闭环。

项目的预期目标与价值立意不仅在于化解单一宿舍矛盾的表层目标,更着眼于通过过程赋能,提升学生的核心软技能与职业素养。最终目标是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且具有鲜明水利文化特色的网络育人工作模式,为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提供“校本文化赋能”与“双场融合育人”的实践样板。



二、项目实施方法与过程

项目的实施,将“水利+”元素深度融入每一环节,具体过程如下

阶段

步骤

“水利+”特色方法与过程

1.勘测
O2O诊断)


察水情)

过程:辅导员通过班级群“水位”监测(群内发言频率、互动模式分析)、接收心理委员 “汛情”报告,敏锐察觉到目标宿舍“静默无声”的异常“水情”,初步判断存在“断流”风险。


测水深)

方法:“宿舍生态”健康度测评》电子量表(改编自《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人际关系维度)、创设线上“安全树洞”

过程:通过问卷星发放量表,6份问卷回收率100%,量表分析显示,宿舍关系综合评分均值仅为38分(百分制),其中“沟通质量”与“矛盾处理”维度得分最低。树洞信箱收到5份有效匿名倾诉,文本分析出现“猜忌”(频次15)“内卷”(频次8)“压抑”(频次10)等高频词。数据与文本交叉验证,揭示了“水下暗流”的汹涌。

析水因)

方法:数据三角验证、生态系统理论分析

过程:对量化数据、质性文本、深度访谈记录进行交叉分析。问题根源并非原则性对立,而竞争性焦虑(如评优评先、专升本名额等)与沟通技能缺失”共同作用,导致线上建群功能异化为关系“巴尔干化”的工具,进而疏离了微观系统的线下沟通。所有成员在宏观系统(职业发展)深层需求高度一致,渴望和谐的宿舍关系,软技能的提升,实现优质就业/升学

2.疏浚
O2O引导)


引流疏导)

方法: 公众号精准靶向推送、设计中立性线上活动
过程: 1.基于“析”阶段结论,围绕“非暴力沟通”“职业发展”共识,推送《非暴力沟通,让宿舍交流更简单》《最亲密的陌生人?》等网文,引导学生思考和评论互动,激活认知。2.依托学校的“学习通”或“智慧树”等在线教学平台,开展 “水滴打卡”线上自习室、“浪花笔记”云共享活动,为该宿舍成员创造首个无压力的线上合作项目。观察到首次出现跨小团体的点赞与资源分享行为。


(清淤化瘀

方法:“心灵水闸”线上预约系统、线下动机性访谈(MI)
过程:学生通过匿名或实名方式预约谈心时间。辅导员根据预约信息,制定个性化访谈提纲,开展线下一对一MI访谈,共完成6人次深度交谈。访谈聚焦于激发其内在改变动机而非说教,有效降低了学生的防御心理,更多人表达了“想改变但不知如何做起”的积极意愿。

3.导流
O2O干预)


开凿新渠)

方法:“共建心灵运河”团体沙盘、“世界咖啡屋”式主题班会
过程:1.在专业群发布招募令,明确活动目标为“团队协作体验”而非“调解”,降低参与压力。沙盘活动中,成员从各自为政到共同完成名为“彩虹桥”的作品。2. 建立 “运河绘坊”线上临时群,发布沙盘活动照片,先行讨论班会规则与议题,线上预热成功。线下班会时,气氛已显著缓和,讨论聚焦于“我们共同的未来”,共识初步形成。


筑渠引水)

方法:腾讯文档云端共创、线下签约仪式、“水利人生”规划工作坊
过程:1.在“破”阶段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在线共创《“我们的水舍”成长公约》,创新性纳入“线上交流清如许”(礼仪)与 “线下互助渠水活”(行动)条款,全体在线编辑、投票通过后,举行线下签名仪式,增强仪式感和承诺感。2.链接校友资源,举办工作坊,分享水利职业故事,发挥榜样的力量,将“科学、求实、创新”的水利精神融入生涯教育。

4.固堤
O2O”巩固


加固堤坝)

方法:“水舍年华”云端成长档案、“运河守望”线上互助社区、“321”长效护航机制
过程:1.宿舍成员参加“水文化”系列活动,共绘“水之巢”宿舍文化(舍名、舍歌等);该宿舍被授予“文明宿舍”称号,宿舍成员3人专升本(公办2人,民办1人)、3人实现精准就业。2.将临时群转型为永久社区,社区定位从“解决矛盾”升级为“终身成长”,持续分享水工设计、水文计算等专业资源以及沟通、处事等软技能提升技巧3.建立321长效护航机制:3个月内的每周线上检查点,2个月一次的线下座谈会,1学期一次的综合评估。辅导员定期在社区内发布“水情预报”(温馨提醒)和“汛情警示”(普通矛盾苗头),将解决矛盾的“临时工程”变为终身成长的“永久基础设施”。

三、项目成效与经验

(一)项目成效

项目通过系统干预,在关系修复、学业发展、价值引领等多个维度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从“数字断流”到“渠通水活”。

1.量化成效显著

评估维度

具体指标

干预前

干预后

变化值/率

证据来源

关系修复
清淤见效)

宿舍关系满意度

38%

92%

+54%

问卷前后测

周均线下交流时长

< 1小时

>4小时

+300%

行为记录

线上良性互动频率

每周≤1次

每日≥3次

2000%+

群聊观察

学业发展
渠通水活)

三好学生

0

2个

+200%

评优名单

学业奖学金

0

1个

+100%

公示名单

就业签约率

0

3个

+300%

就业统计

专升本报名

0

3个

+300%

录取名单

价值引领
水润心田)

水利精神认同度

50%

95%

+45%

访谈评估

志愿活动参与率

0%

100%

100%

活动记录

模式效能
项目推广)

干预有效率

-

100%

-

效果评估

应用宿舍数量

1个

4个

+300%

工作记录

2.质性成效突出

1)关系氛围根本性转变

宿舍成员从“零沟通”变为共同打造“水之巢”宿舍之家,并自发创建“每周分享会”制度,获评“文明宿舍”。

(2)专业认同与行业归属感深化

成员主动参与“生命之源”实践团,开展节水、护水宣传活动,签约水利单位,体现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认同”的转变。

(3)学生综合能力显著提升

学生反馈表明,不仅宿舍关系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其自我效能感明显增强,成为问题解决主导者”,并掌握了“非暴力沟通”“情绪管理”等受益终身的软技能。

(二)项目经验

1.文化赋能是生命力

治水智慧这一专业文化基因转化为方法论(勘测疏浚导流固堤),使思政工作具有鲜明的校本特色和文化深度,有效增强了工作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2.隐喻思维是亲和力

借用疏浚”“导流等水利概念构建工作框架,将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学生可感可知的工程项目,深入学生网络空间,熟悉话语体系,显著降低了理解与接受门槛。

3.数据驱动是精准力

坚持解决方案在网络生成,利用线上工具进行多源数据采集与分析,确保了工作经验驱动数据驱动转变使干预策略直指痛点提升工作的科学性与精准性

4.双场融合是协同力

明确线上场域(高效诊断、引导)与线下场域(深度干预、体验)的功能定位与转换节点,形成双向赋能、高效协同的育人闭环。这与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要求高度契合,是新时代“大思政课”理念在网络空间和生活场域的具体实践。

5.创新赋能是示范力

项目充分挖掘校本文化特色,并将其与网络思政创新相结合,能够产生“1+1>2”的育人效果,为行业特色院校提供了可复制、可迁移的样板。同时,将网络空间从问题源转化为治理场实践探索也为网络育人提供了新视角与路径。

四、下一步加强和改进计划

(一)聚焦预防机制建设与工具开发(2025—2026年)

1.开发前置预防课程包

将本次干预经验系统化、课程化,为大一新生开设 “大学第一课:我的宿舍我的家” 专题网络思政微课与线下体验式工作坊。从入学之初就进行人际交往和宿舍生活的适应性教育,实现新生覆盖率100%,力争将宿舍人际矛盾发生率降低20%。

2.推动“水舍e站”轻应用立项开发

与学校信息技术中心成立联合项目组,完成 “宿舍关系晴雨表” 匿名反馈模块与 “水情自测”一键体检功能的需求方案设计与技术论证,并纳入校园APP更新迭代计划。力争在2026年前完成原型测试,初步实现对试点楼栋的动态监测,使学生工作更加智慧化、前瞻化。

(二)聚焦品牌塑造与文化传播(2026年及以后)

1.打造“水利星匠”网络育人品牌

超越单个宿舍,打造学院层面的线上明星社群邀请水利劳模、优秀校友、专业教师入驻,定期开展“云讲座”“云访谈”力争自2025年起,每年开展4期活动,培育1-2名有影响力的“水利星匠”学生榜样,将解决生活小矛盾与树立行业大理想深度融合,深化职业价值观引领。

2.深化“水文化”IP创作与传播

成立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扶持创作一系列以“我与水的故事”为主题的“水文化”网络文创产品(如漫画《运河绘心》、短视频《渠水声声》),参与全国网络文化节评选斩获奖项,让“治如水”的智慧从解决一个问题的实践升华为传播一种文化的载体,持续扩大网络育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上一条:2025年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优秀工作案例+育才兴产 智绘兴村——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三维赋能、五链协同”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实践

下一条:学校开展2025年普通高考招生咨询面对面直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