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新四军老战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部长、上海市首任市长。
一、陈毅故里
陈毅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毅纪念馆被国家文物局颁布为国家三级博物馆,陈毅故里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被评为省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近日,我怀着对老一辈革命家无比崇敬的心情前往陈毅故里参观学习,先后观看了陈氏宗祠、陈毅故居、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陈毅纪念馆等,通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事迹、一张张照片、一段段影像,深切缅怀陈毅元帅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永志不忘的大无畏精神。“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从陈毅元帅的学习成长到投身革命,从革命理想信念萌芽到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真切感受元帅诗中“青松傲雪”的政治品格和革命精神,深深体会陈毅不仅是战功赫赫的开国元帅、叱咤风云的外交家、才情横溢的诗人,还是一位严于家教、教子有方的模范父亲,感受他一生以德治家、以俭持家、以廉养家的清廉家风,深刻领悟“爱党爱国、服务人民、廉洁自律、勤俭节约、严以治家”的陈毅家风内涵和“高风亮节、光明磊落、坦荡无私、严于律己”的陈毅廉政思想。陈毅元帅克己奉公、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家人、教育子女,培育良好家风,许多点滴小故事,为世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二、一帅三将军,青史传佳话
“继先辈辛勤创业,启后人耕读传家”是陈毅终生践行的祖训。陈氏祖训“耕读传家”,无不体现出一个正派、忠厚、和谐、奋发的大家族形象。陈氏的祖上本为官宦之家,书香门第,为了恪守礼义,保持气节,宁愿弃官归农,及至随着移民潮从湖南宝庆府新宁县来到四川乐至落户,也仍旧一如既往,辈辈代代践行着“礼义廉耻、忠孝仁爱、勤俭节约、耕读为本”的优良传统。
陈毅一生恪守陈氏祖训家规,以“四维”和“为忠为民”修身立德。1908年,7岁的陈毅,随父到湖北省利川县外祖父建南海司任上寄读,亲眼目睹官吏对贫苦老百姓的残酷压迫,官吏们的所作所为与父母传给他的祖训家规相违背,年幼的他就意识到,那些欺压老百姓的官吏没有“四维”之约束,更没有“为忠为良”的官道,他暗下决心,长大了,要做一个明“礼义廉耻,行为忠良”的好官。1920年,19岁的陈毅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受共产主义学说影响,积极参加共产党组织的各项活动,被中法当局以“参加布尔什维克活动”的罪名押送回国。1923年11月,他参加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以共产主义信仰指导工作,以祖训家规约束自己言行,积极投身到儿时的初心中。
陈毅一生始终以祖训家规修养自己的道德,还让他的兄弟姐妹们一起遵守祖训家规。陈毅堂兄陈修和曾任沈阳兵工厂厂长、政务院、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胞兄陈孟熙官至少将师参谋长、副司令,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重庆文史馆研究员、省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团结委员;胞弟陈季让官至少将副师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1929年8月下旬,陈毅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时,堂兄陈修和、胞兄陈孟熙以特殊身份护卫着陈毅,体现了陈氏家训血浓于水的亲情。在上海英租界四马路新苏旅馆里,陈毅、陈孟熙、陈季让、陈修和、陈世泽兄弟相聚,陈毅说:“我们弟兄都是官,但我们一定要当人民的清官……”弟兄们一致赞同陈毅提议。解放战争期间,身居国民政府要职的中将陈修和、少将陈孟熙、陈季让在祖训家规、民族大义感召下,先后起义,为共和国的建立和祖国建设作出了贡献。陈氏家族“一帅三将军”传为佳话,优秀的家族传统和良好的家风,以及革命斗争的实践,造就了一代人杰。
三、一碗一筷之微,必须不可侵犯
1944年5月1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立即准备“七大”的决定,以朱德为召集人的“军事问题报告委员会”(陈毅为委员之一)在延安成立。陈毅受该委员会的委托,于1945年3月1日完成《建军报告》(草稿)。在这份报告中,陈毅强调“群众纪律是我党的新创造”“一碗一筷之微,必须不可侵犯”。革命时期,陈毅是这样要求自己的;新中国成立后,虽然生活条件转好,但陈毅还是这样要求自己和家人。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的生活仍十分简朴,任上海市市长时,百废待兴,经济困难,市委决定咬紧牙关,厉行节约。陈毅在动员大会上说,“我来带这个头。”他改吃大灶伙食,同大家一样一份菜、一碗饭。他将警卫班由16人缩小成4人。1951年后,他在南京主持华东军区工作,仍任上海市市长,经常到上海主持工作,可硬把在上海的住房退了,不占用两地房。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党内极个别高级干部的争权争利,蜕化腐败。陈毅时刻告诫自己,不忘祖训家规、不忘党纪国法。1954年2月,陈毅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党的七届四中全会后回到南京时作了《五古》《满庭芳》《水调歌头·自叙》《七古·手莫伸》等四首《感事书怀》的诗,尤其是《七古·手莫伸》的谆谆告诫,振聋发聩,令人深思,无论是在当时、现在以至将来,都能给人以启迪和警示。毛泽东主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陈毅是个好同志!”
四、陈毅这样《示子女》
陈毅对子女严格要求,时常告诫子女不要忘了父辈创业的艰难,“汝是无产者,勤俭是吾宗”,他不允许子女们享受任何特殊的照顾。
在担任上海市市长时,陈毅就对家人“约法三章”:一、穿土布衣,大的孩子穿了再轮给小的孩子穿;二、不坐公家的小汽车;三、办任何事都要严格按制度来。在生活上,陈毅要求孩子们不当纨绔子弟,从小养成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而且身体力行,以身垂范。他要求子女“老大新,老二旧,老三补,老四破”。几个孩子的衣服总是大的穿了小的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孩子们平时上学和普通孩子一样,即使是风雪交加的数九寒冬,也都是骑自行车去学校,从未乘坐陈毅使用的小汽车。
陈毅要求子女谦虚谨慎,严以律己,加强修养,脚踏实地。“不要空言不事事,不要近视无远谋”。其不放纵、不溺爱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清正廉洁的家风家规和严格自律的高风亮节,至今仍昭示着后人。
五、与父母两次“约法三章”
陈毅的父亲生性好动,时间一长就在家呆不住了。他灵机一动想出妙法,即每到周六下午就给在上海工作的侄子陈仁农打电话,请他作陪游览。陈仁农每接到电话就向单位请上半天假,还私下叫陈毅的秘书备好车。伯侄俩约定,千万别让陈毅知道,定要保密行动,就这样,他们游玩了3次。到了第四个周六,陈毅突然给陈仁农打电话,叫他下午不要再请假,还说请他下班后去家里吃晚饭。陈仁农知道伯父和自己的“秘密行动”露馅了。晚饭后陈毅说道,“我们开个家庭会吧,有些话我不得不讲一讲……上海刚解放,社会治安还很乱,一批批特务都暗暗对着我来。你们瞒着我私自外出是不对的,也给保卫人员增添了麻烦。要是遇上特务对你们下毒手,我都无法给你们开追悼会啊!因为那不利于安定民心呀……”最后,陈毅对父母坦率地提出,“你们也要遵守革命纪律……我们来个‘约法三章’好不好?一、不得随意动用公车;二、不要借用我这个市长的名义外出办事;三、没有特别的事,不要外出。”陈毅的父亲听罢,边叹息边笑道:“我们‘遵命’就是。只是你那第三条太厉害了!”
1954年,陈毅调到北京担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心念父母,便把二老接来同住,两位老人在京期间,一直深居简出,很受人爱戴。回川时,陈毅又与父母进行了第二次“约法三章”,“别人很敬重你们,把你们当作革命老人。你们这次回去,我又想到三条,不知能不能行?”父亲笑道,“又有‘约法三章’?好,说给我们听听。”陈毅便开口说道,“一是回川后衣食住行自理,不惊动当地政府;二是做一个普通公民,不惊动邻里;三是坚持原则,不为亲友的无理要求牵线搭桥。”父母亲听了不住地点头,齐声说道,“应该!”